发布时间:2023-09-20浏览次数:880
中新网济南11月27日电 (记者 沙见龙)“目前全区供热由AI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统一指挥,通过智慧AI算法能够自动对用热质量不达标的热用户进行热力调整,有效改善冷热不均衡的问题。”走进枣庄市中区热力有限公司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城区供热的各项实时数据。
图为枣庄市中区热力有限公司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 钱鑫 摄
据枣庄市中区热力有限公司智慧供热调度中心副主任朱佚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区集中供热面积由早期的不足100万平方米增至1929万平方米,供热服务用户超过16万户。为了进一步提升用热体验,该区热力公司近年来积极发展运用“AI智慧供热”,成为国内较早一批步入“智慧供热”探索之路的企业。
当前,2023-2024供暖季已经开始。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为保障民众安全、温暖、舒心过冬,山东各地积极探索智慧供暖模式,同时做好供暖设施更新维护,确保冬季供暖安全、高效运行。
“系统升级后将突破调度过程的自动化,打通并实现供热系统的‘调度自动化+控制自动化’,能够给出比人工经验更为精准、更为科学的调节组合。”在德州临邑县,热电企业调度中心总调度长李强说,相比传统供热操作系统,升级后的智慧大脑系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在节能上也更具显著优势。
李强告诉记者,升级后的系统在热源的负荷上进行了调度优化,热源侧运行成本能下降0.5%~1%。同时,实现了精细化调节,可以进一步降低二次侧的热量损失,一般可以节能达10%以上。截至目前,临邑县209公里管线,117个供热站全部维修保养到位,供热面积达660万平方米,供暖用户达6.3万户。
枣庄高新区中环寰慧热力有限公司的供热平台监控室。刘雅丽 摄
据枣庄高新区一家热力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的智慧供热系统,不仅具备远程调度,信息采集传输、数据自动分析等功能,还能根据气候温度对各换热站每个时段热量的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循环系统、补水系统、机组各个运行环节的远程监测和事故报警,保障用户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同时,枣庄高新区不断细化、优化供热服务人员配置,积极开展“访民问暖、社区宣传”等系列服务活动,持续改善供热服务质量,确保居民诉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处理。
“这个平台的使用,可以实现管网远程在线监测,水温多少可以随时监测,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在禹城市光大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供暖技术负责人于杰告诉记者,公司利用网络及相应传感器搭建物联网检测大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测单元进回水温度判断供暖效果,所有数据在云端保存,随时调取、对比、实现精准控制,进一步提升供暖质量。
于杰表示,该公司搭建了客服系统平台,做到24小时在线接受用户咨询与投诉,实现现场与调度实时互动,提升现场风险处置能力。“智能化收费平台,做到便捷服务大众,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报停、缴费、查询、等业务。”
图为临沭县建设的小区智能平衡设施。临沭融媒 供图
近年来,临沂临沭县在城市供热中着力建立数字化运行体系,加快推进低碳智慧供热设备提升改造,先后实施了116处热力站优化改造、加装94处高区增压设备。对城区234公里管道进行定位测绘及三维建模、增设35处主管网分段控制设施,安装5600余套小区智能水力平衡装置。
升级改造后的供热系统,实现了失水监测、水力平衡、管网运维可视化等智慧场景应用,有效减少水、热、电的能耗损失,2022年实现节热约8.8万吉焦,节水约27.5万立方米,节电约45万千瓦时,总计节约运行成本约900万元,减少碳排放量约0.4万吨,提高了供热系统运维保障能力及供热质量,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小义堂村丰源北区,一台台空气源热泵组成的分布式智慧能源站系统将热气送到居民家中。 兰山区委宣传部 供图
眼下在宁阳县,最近几天室外最低温度已到零下。为改善空气质量,该县探索冬季清洁能源取暖方式,采用秸秆等生物质燃料进行供暖,既降低煤炭依赖,又能减少对大气的不良影响,让民众“绿色过冬”。
作为山东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宁阳县加大对秸秆回收机械的购置及回收作业补贴,全县70多万亩耕地秸秆基本实现统一收集、统一存储、统一运输,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达到95%以上。利用这一优势,当地常见的树皮、麦秆、玉米芯、废弃装饰木料同样可以作为“绿色”过冬的不灭火种,不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针对小区无市政集中供热的问题,临沂兰山区义堂镇小义堂村丰源北区,已使用空气能清洁取暖项目5年有余。该项目以电为核心,多种能源互联互补管控平台优化调控,实现了对小区36栋住宅楼共计1392户居民的清洁取暖全覆盖,同时也大大减少煤炭消耗,减轻污染物排放,实现年节约标煤1.8万吨,减排二化碳4.4万吨,保障小区居民温暖过冬,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完)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低碳出行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
北京在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今天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本市积极落实“双碳”战略,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超全市一半
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的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今已平稳运行10年,覆盖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形成了政策制度完善、参与主体多元、交易活跃度高、碳价激励约束作用显著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完善试点碳市场工作机制,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建立绿电消纳补偿机制,额外购买的绿电碳排放量按零计算,开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动。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纳入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管理水平和碳排放下降率明显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北京碳市场成为展示首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落地北京
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建设了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低碳试点示范项目。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泽金融商务区等4个案例和1名志愿者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
2022年以来,低碳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速滑馆低碳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被动式近零碳(能耗)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获评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各类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明登历表示,今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凭借低碳试点整体工作进展较快、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和形成多项创新做法等特点,在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在北京落地”,明登历说,北京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鼓励交通领域降碳减污。基于此方法学,大兴区相关企业牵头,借助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情况、核算减碳成效。“这是全国第一个具备落地资格的氢能领域碳减排项目,预计每年碳减排量达2.4万吨。经审定签发的减排量可作为碳排放抵销产品,参与北京碳市场交易,产生的收益返还车辆所属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数十万吨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出行是一项参与低碳减排的好方式。明登历表示,依托北京试点碳市场,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碳普惠平台收集的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交易,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或主动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截至今年9月,共签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12.7万吨,大部分已出售至重点碳排放单位用于碳排放履约,所得资金通过碳普惠平台回馈参与低碳出行的公众,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发布MaaS低碳出行碳减排项目评估方法;平台企业积极响应,实施低碳出行项目;公众可根据实际自行选择碳普惠平台,完成碳普惠注册后,低碳出行即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获得的减排量既可用于植树、修桥、低碳冬奥建设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在平台上兑换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公交地铁充值卡等激励。
截至今年9月,“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人次近3亿人次。经初步核算,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有力推动了交通领域碳减排进程。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减排,完善碳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低碳试点示范,提高适应气候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北京经验”。(北京晚报记者 骆倩雯)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