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9浏览次数:843
11月25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广东7年蝉联第一领跑全国。《报告》中提及,2023年广东综合得分达到58.86分,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知识获取3个指标排名全国第一,得分分别为71.68分、62.58分、37.61分,其中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指标排名全国第二,得分分别为51.5分、60.22分。各维度指标均有较好表现。
广东能够实现创新能力持续领跑全国,是因为广东找到了创新“密码”,也就是以构建“创新生态链”的方式来增强广东创新力,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步入创新轨道,在创新能力构建上形成合力。
总结广东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如下几大因素:
第一,广东区域经济底蕴雄厚,政策推动结构优化。创新的主力是企业,创新是企业中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和有创新力的科研人才相互协作的最终产物。广东各方面经济指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比如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全国排名第一。而近些年来,广东不满足于区域经济规模优势,积极推动经济从量变向质变转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广东规模化工业企业、创新企业的数量和实力。《报告》显示,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5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5年翻了2倍多。庞大的规模化工业企业、创新企业的数量构建了广东“创新生态链”的基础,夯实了广东创新能力的底座。
第二,广东积极完善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在硬件方面,广东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在软件方面,广东提出“卓粤”计划,提出着力完善原始创新生态,增强产业技术源头供给,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以真金白银支持广东省的基础研究。
第三,广东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已经很难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大多数关键创新专利来自于产业协同和产学研融合。在产业协同方面,广东“并线竞跑”,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协同创新,而随着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推进,广东企业协同创新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广东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广东高校注重针对市场人才需求培养人才,打破专业壁垒,积极打造跨学科、跨学院、多专业横向交叉培养人才模式,增强工科学生工作实践能力,这既为广东企业输送了大量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也让广东科研院校更加了解市场,在研发和人才培育上更加有的放矢。
第四,广东加强创新要素供给。科技创新同样需要要素供给,比如人才供给、资本供给、数据要素供给等。在人才方面,广东积极完善各类“招才计划”,比如深圳推出了“顶才汇”“企才汇”“创才汇”“青才汇”等人才汇聚计划,加强“以赛引才”“以会引才”“以才引才”,不限地域引进各类人才推动创新。著名科学家颜宁在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就是深圳引才的一个生动例子;在资本供给方面,广东一方面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企业解决研发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又积极利用大湾区几个金融窗口和国内外投资人对接,为广东企业创新获取更多源头活水。
综上,广东创新能力来自于广东雄厚的经济产业底蕴,来自于广东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来自于广东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的协同,也来自于广东充沛的各类创新要素供给。广东将继续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可以预见,广东将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羊城晚报) 【编辑:姜雨薇】
中新网济南11月27日电 (记者 沙见龙)“目前全区供热由AI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统一指挥,通过智慧AI算法能够自动对用热质量不达标的热用户进行热力调整,有效改善冷热不均衡的问题。”走进枣庄市中区热力有限公司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城区供热的各项实时数据。
图为枣庄市中区热力有限公司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 钱鑫 摄
据枣庄市中区热力有限公司智慧供热调度中心副主任朱佚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区集中供热面积由早期的不足100万平方米增至1929万平方米,供热服务用户超过16万户。为了进一步提升用热体验,该区热力公司近年来积极发展运用“AI智慧供热”,成为国内较早一批步入“智慧供热”探索之路的企业。
当前,2023-2024供暖季已经开始。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为保障民众安全、温暖、舒心过冬,山东各地积极探索智慧供暖模式,同时做好供暖设施更新维护,确保冬季供暖安全、高效运行。
“系统升级后将突破调度过程的自动化,打通并实现供热系统的‘调度自动化+控制自动化’,能够给出比人工经验更为精准、更为科学的调节组合。”在德州临邑县,热电企业调度中心总调度长李强说,相比传统供热操作系统,升级后的智慧大脑系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在节能上也更具显著优势。
李强告诉记者,升级后的系统在热源的负荷上进行了调度优化,热源侧运行成本能下降0.5%~1%。同时,实现了精细化调节,可以进一步降低二次侧的热量损失,一般可以节能达10%以上。截至目前,临邑县209公里管线,117个供热站全部维修保养到位,供热面积达660万平方米,供暖用户达6.3万户。
枣庄高新区中环寰慧热力有限公司的供热平台监控室。刘雅丽 摄
据枣庄高新区一家热力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的智慧供热系统,不仅具备远程调度,信息采集传输、数据自动分析等功能,还能根据气候温度对各换热站每个时段热量的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循环系统、补水系统、机组各个运行环节的远程监测和事故报警,保障用户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同时,枣庄高新区不断细化、优化供热服务人员配置,积极开展“访民问暖、社区宣传”等系列服务活动,持续改善供热服务质量,确保居民诉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处理。
“这个平台的使用,可以实现管网远程在线监测,水温多少可以随时监测,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在禹城市光大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供暖技术负责人于杰告诉记者,公司利用网络及相应传感器搭建物联网检测大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测单元进回水温度判断供暖效果,所有数据在云端保存,随时调取、对比、实现精准控制,进一步提升供暖质量。
于杰表示,该公司搭建了客服系统平台,做到24小时在线接受用户咨询与投诉,实现现场与调度实时互动,提升现场风险处置能力。“智能化收费平台,做到便捷服务大众,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实现报停、缴费、查询、等业务。”
图为临沭县建设的小区智能平衡设施。临沭融媒 供图
近年来,临沂临沭县在城市供热中着力建立数字化运行体系,加快推进低碳智慧供热设备提升改造,先后实施了116处热力站优化改造、加装94处高区增压设备。对城区234公里管道进行定位测绘及三维建模、增设35处主管网分段控制设施,安装5600余套小区智能水力平衡装置。
升级改造后的供热系统,实现了失水监测、水力平衡、管网运维可视化等智慧场景应用,有效减少水、热、电的能耗损失,2022年实现节热约8.8万吉焦,节水约27.5万立方米,节电约45万千瓦时,总计节约运行成本约900万元,减少碳排放量约0.4万吨,提高了供热系统运维保障能力及供热质量,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小义堂村丰源北区,一台台空气源热泵组成的分布式智慧能源站系统将热气送到居民家中。 兰山区委宣传部 供图
眼下在宁阳县,最近几天室外最低温度已到零下。为改善空气质量,该县探索冬季清洁能源取暖方式,采用秸秆等生物质燃料进行供暖,既降低煤炭依赖,又能减少对大气的不良影响,让民众“绿色过冬”。
作为山东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宁阳县加大对秸秆回收机械的购置及回收作业补贴,全县70多万亩耕地秸秆基本实现统一收集、统一存储、统一运输,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达到95%以上。利用这一优势,当地常见的树皮、麦秆、玉米芯、废弃装饰木料同样可以作为“绿色”过冬的不灭火种,不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针对小区无市政集中供热的问题,临沂兰山区义堂镇小义堂村丰源北区,已使用空气能清洁取暖项目5年有余。该项目以电为核心,多种能源互联互补管控平台优化调控,实现了对小区36栋住宅楼共计1392户居民的清洁取暖全覆盖,同时也大大减少煤炭消耗,减轻污染物排放,实现年节约标煤1.8万吨,减排二化碳4.4万吨,保障小区居民温暖过冬,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完)